1.5 涅槃超越概念

快樂不是目標

對悉達多而言, 究竟的安竭之所, 不論是天堂或涅槃, 根本就不是一個地方---而是從無明的外及中解脫出來. 如果你一定要指出一個真實的地點, 那可能就是你現在坐著的地方. 對悉達多而言, 那是在印度比哈省一棵菩提樹下, 墊了一些乾燥忘憂草的平石板上. 直到今天, 任何人都可到該地參訪. 悉達多所說的自由是無條件、不受限制的. 靠著個人的勇氣、智慧和精進, 可以在此生中證得. 沒有任何人不具這種潛能, 包括困在地獄道中的眾生都一樣.

悉達多的目標並不是快樂. 他的道路並非終究引導到快樂. 相反的, 它是一條直接的道路, 通達痛苦的解脫、妄念和迷惑的解脫. 因此涅槃既非快樂也非不快樂---它超越了一切二元的概念. 涅槃是寂靜.

從一開始, 就沒有本具存在的痛苦之因.

我們可以說, 只要了悟真理, 就會帶來證悟的成就. 根據瞭解真理的程度, 我們能在證悟的階段上進展, 這叫做菩薩的證量.

雖然快樂被認為只是一個概念, 佛教典籍仍然使用諸如"大樂"等字眼來描述證悟. 涅槃確實可以被認為是一種喜樂的境界, 因為沒有迷惑、沒有無明、沒有快樂也沒有不快樂, 就是大樂. 悉達多對他的追隨者強調, 如果他們真正地想從輪回中解脫的話, 在此生或來生中追尋祥和與快樂是完全無用的.

快樂的陷阱

不只是要離棄不快樂, 也要離棄快樂才行.

如果證悟只是快樂的話, 那麼某種更好的東西出現時, 它也會被拋棄. 構築於快樂之上的人生, 基礎是脆弱的.

希望以及本初清淨

經由知識和經驗所獲得的證悟能夠超越懷疑. 我們必須完全瞭解, 阻礙證悟的染汙和迷惑, 並不是固定不動的. 縱然我們的障礙看起來既頑強又恆常, 事實上是不穩定的和合現象. 明瞭了和合現象的依存性以及能被操作的道理, 能引導我們看到它們無常的本質, 而且可以讓我們確定, 它們是可以完全被清除的.

當我們認為自己的本性是憤怒或愚癡的, 而對自己達到證悟的能力有懷疑時, 我們事實上是認為自己的本性是恆常不淨而染汙的. 但如同杯子上的指印, 這些情緒並非我們真實本性的一部分, 我們只是從各種不利的情況之中, 諸如不善的人相處, 或不瞭解自己行為的後果等, 集結了這些污染物而已. 這個本初無污染的、自己清淨的本性, 常被稱為佛性.

黑暗中的一束光

循著慈悲心, 還有無數的道路可以帶領我們證得佛性. 即使只是在智識上瞭解自己和眾生本善, 也能帶我們趨近成就. 這就好像我們把珍貴的鑽戒放錯了地方, 但至少知道它還在珠寶箱中某處, 不是掉在廣大的山野中.

雖然我們用成就、願望、祈願等字眼來描述證悟, 但究竟上我們並非從外在的來源得到證悟. 較正確的說法是我們"發覺"了一直都在那兒的證悟. 證悟是我們真實本性的一部分. 我們的真實本性好似還在模子裡尚未取出的一座金質雕像, 而這模子就好比是我們的染汙與無明.

佛性並非神聖而真實存在的靈魂或本質.

什麼樣的感覺?

我們可能還會懷疑, 如果既非快樂也非不快樂, 那麼這證悟到底是什麼東西?證悟者如何顯現, 如何作用? 發覺我們的佛性, 是什麼感受?

在佛教的典籍上, 對這引起問題的回答, 通常都說這是超越我們的概念, 無法用言語表達的. 很多人誤以為這是規避問題的狡猾答案. 然而, 事實上這就是答案.

佛陀和我們看到一樣的生老病死, 但他致力於找尋其根本原因, 這也是一個奇蹟. 他證得一切和合事物皆無常, 是他究竟的勝利. 他並非炫耀他打敗了一個外在的敵人, 而是發現了真正的敵人是攀緣於我執;而擊敗我執, 比一切真實或想像的超自然能力, 都是更大的奇蹟.

當悉達多證悟後, 他被稱為佛陀. 他不是個人名, 而是指心的一種狀態. 佛這個字, 是指一種功德, 它具足了二個面向:

"成就者"和"覺醒者", 換言之, 是指淨化一切染汙並證得全知者. 經由在菩提樹下的了悟, 佛陀從困於主客概念的二元狀態中覺醒. 他了悟了一切和合事物無法恆常存在. 他了悟只要是源自我執的任何情緒, 都無法導致快樂. 他了悟了沒有真實存在的自我, 也沒有真實存在的現象能夠被覺受. 他也了悟了甚至證悟都是超越概念的. 這些了悟就是我們所稱的"佛的智慧", 這是對全部實相的覺知.

若要富裕, 首先要知道自足; 而若要征服敵人, 先要征服自己的嗔恨.

經由解構自我, 痛苦可以從根斷除, 因為如果沒有自我, 就沒有痛苦.

由於超越時間與空間的益處這麼難懂, 我們不會想去瞭解它. 我們太過習慣於依賴時間和空間的世界, 因此不會想花力氣在這種不真實的回報當中. 我們對證悟超越善惡、苦樂、毀譽等二元情緒分別的面向, 倒可能比較容易掌握. 我們對時間與空間的依賴是可以瞭解的----因為目前它們很有用---但其它的這些分別, 則是無用到荒唐的地步.

沒有分別, 沒有概念, 沒有牽絆

除了一般的時間和空間的概念之外, 佛陀也拋棄了一切細微情緒的二元分別. 他不視譽勝於毀, 得勝於失, 樂勝於苦, 名勝於賤. 他不受樂觀或悲觀所影響. 沒有一件事比另一件事更吸引人, 或需要投入更多的力量. 想像我們不再受無謂的讚美或批評所縛, 而是如佛一般地聽聞---只是音聲, 如同回音. 或者如同我們在臨終時刻的聽聞一般. 親人們稱讚我們有多美好, 可能會令我們有點開心, 但同時我們已經不在乎、不受影響了. 我們不會再執著於字眼上.

大部分的時間, 我們都在想延續好的東西, 或者在未來用更好的來取代它; 或者我們沉溺於過去, 憶念著曾經快樂的時光. 諷刺的是, 我們事實上並未真實珍惜過我們所懷舊的那個經驗, 因為當時我們正忙著攀執於期望與恐懼之中.

出離心: 虛空是盡頭

如果認真的想要達到證悟, 我們需要有力量放棄對我們非常重要的事物, 而且需要有極大的勇氣獨自步向這條道路. 不追求讚譽和收穫, 不逃避批判和損失的人, 可能會被烙上不正常或瘋子的頭銜. 用世俗的觀點去看, 證悟者可能看似不正常, 因為他們不協商、不被物質利益所誘導或左右、不會感到無聊, 不尋刺激、沒有面子可丟、不依循禮儀規範、絕不為個人利益而虛假、絕不為博取他人好感而做事, 也不會為顯露而示現他們的特長和能力.

不要說超越時間與空間, 光是超越毀譽似乎都很難達到. 但是如果我們開始瞭解---不只是智識上, 而是情感上的---一切和合事物皆是無常, 那麼我們的執著就會減少. 如果我們稍微瞭解. 某些熟悉的觀念、感覺和事物只是如夢幻般存在的話, 就會發展出更幽默的態度. 在生活中體認幽默, 能避免痛苦. 我們仍然會經歷情緒, 但它們不再能戲弄我們, 蒙蔽我們. 我們仍然能隨入情網, 但沒有被拒絕的恐懼. 我們會使用自己最好的香水和面霜, 而不會留到特別的場合再用. 如此, 每一天都會是特別的一天.

當你覺醒而證悟, 你從來未曾是身為眾生, 你從來未曾掙扎過. 從那時候開始, 你不用提防魔鬼返回. 當你證悟了, 你無法回想你是愚癡人生的情形. 你不再需要禪定. 你不需要記憶任何事, 因為你從未忘記任何事.

佛陀從未說過在你離棄了輪回之後, 涅槃才會在那兒出現. 輪回之不存在, 就是因為涅槃. 一把刀變利, 來自於兩種耗損---磨刀石的耗損和金屬的耗損. 同樣的, 證悟就是染汙耗盡, 染汙的對治也耗盡的結果. 最終, 我們連證悟之道路也要拋棄. 如果你仍然界定自己是一位佛教徒, 那麼你就還未成佛.

Last updated